斯塔夫·勒庞:你的理性足够理性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乌合之众 冯 斯塔夫·勒庞:你的理性足够理性吗?

斯塔夫·勒庞:你的理性足够理性吗?

2023-08-20 1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来自专辑通识日历

很多时候,人们会有这样的倾向,认为集体拥有巨大的力量,且不易犯错。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大众一起,就能迎刃而解。

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却不这么认为,他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指出,群体是一个不理性的集合体。处于群体中的成员冲动又多变,易受暗示而盲从,情绪夸张,偏执又专横。

| 《乌合之众》

原作名: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副标题: 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 (法)勒庞

译者: 冯克利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我们很清楚,作为个体,我们不可以做出打砸日本车,抢劫商铺银行,放火焚烧街道这样的事情,因为这样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触犯了法律。

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每个个体仿佛被人数赋予了更大的力量。只要身在人群中,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似乎就被分摊开来,缩小到几乎没有。责任的缺失使得人们敢于冒出一个又一个疯狂的念头,经不起以往能抵御的诱惑,为所欲为。

勒庞认为,群体是有共同目的的人的集合,人要融入群体,就必须舍弃部分个性,附和权威的说法,极力地想要让对方认为自己和他们是同一类人,从而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当群体的共同目的受阻,人们心中就会涌起不满,再通过感情的传递、加强,群体就会形成一种激愤状态,充满原始的暴力和嗜血的欲望。

勒庞进一步指出,群体还会通过「断言」「重复」「传染」这三种方式增强它施加给你精神信仰,让你不知不觉中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把其他不认同这种观点的人视作敌人。

如今我们生活在大数字时代,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使得我们茫然与不安,更倾向于寻求一种安全感与归宿感,也就是说,人离不开群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几乎不存在完全独立的孤立的个人。

我们既然身在群体中,我们的一言一行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群体的暗示与影响——我们的家庭、学校、宿舍、工作团体这些无一不影响着我们的婚姻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模式、交往模式等等。

这些影响悄无声息,但却像一双隐形手,不断推着你行动。

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与自己的好友们的兴趣爱好思想在日渐相处中愈发相似。我们在网络上多次浏览某个观点后,可能下一秒就不自觉地把它当做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更进一步,很多「精辟」的评论一旦受到大量关注与传播之后就仿佛成为了权威,甚至是真理,比如「家暴只有零次与无数次」,再比如「川普无知论」。

有意思的是,如今挺多人读了勒庞的书,学会保持冷静,仿佛能够站在人群之外的视角去评论事件,譬如美国弗洛伊德事件引起暴乱,我们许多社交平台上都会有网友运用勒庞的观点去分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顺道补上一句「乌合之众」。

但这样的行为恰恰处在勒庞特批评的范围之内,他指出,我们的理性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理性: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当网友捕捉到一些暴乱的片面信息,在评论区纷纷留言「乌合之众」的时候,殊不知自己也掉进了勒庞所提醒的陷阱。

有意思的是,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并没有严密的论证去证明他对群众的看法,而是像之前提及的群体中的精神传染那样,通过「断言」「重复」「传染」的方法,试图让你对他的观点深信不疑。他并没有通过对事例的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是直接武断地给群体套上「乌合之众」的帽子,再举出一些断章取义的事例支撑其结论,最后通过一次次的重复获得了忠实的信仰者。

那些真的将《乌合之众》奉为圭臬而去批判他人是乌合之众的人,是不是自己也充当了乌合之众呢?

世界虽大,明白就好,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冯克利(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原标题:《你的理性足够理性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